今日:2022年11月15日19:56:22    星期二

易正戟简介

编辑:化材学院   时间:2022-11-18 点击数:

 

一、基本情况

易正戟 (197212—),男,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且两站博士后,地球科学部、化学部和工程材料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函评专家,主要从事土壤和水体中核素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地微生物与矿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等环境地球科学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研究

二、教育经历

2012.012015.06,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

2008.112011.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2004.032008.0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

1995.091998.06,暨南大学,硕士

1991.091995.06,湖北农学院(现更名为长江大学),本科

三、工作经历

2017.01现在,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2010.012016.12,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2008.032009.12,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讲师

1998.072004.1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四、科研情况

1、学术奖励

铀矿冶废水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化学生物控制机理研究,衡阳市人民政府,衡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4 (排名第一)

2、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之一《利用铁还原菌溶矿作用阻滞Fe(0)-PRB的钝化和促进铀尾矿渗滤液中铀酰的去除》,项目编号 417731332018.012021.1280.28万元(直接经费68+间接经费12.28)已结题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之二阴极去极化驱动的海绵铁-脱硫弧菌耦合体系对铀矿冶废水的协同修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 412731312013.012016.1290万元,已结题

(3) 主持人事部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之一(51微量热热化学研究U(VI)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项目编号2012M5103222012.072015.065万元,已结题

(4) 主持人事部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之二(47批)铀矿废水复合污染的硫酸盐还原菌原位生物修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 201004705382010.072012.123万元,已结题

(5) 主持衡阳师范学院2013年度英才支持计划项目(校级人才项目),《典型铀尾矿库核素污染区地微生物的响应机制项目编号 2013YCJH0012013.102017.0928万元,已结题

3、代表性学术论文

(1) 刘剑, 陈莉妃, 彭钢, 易正戟*. Cu(II)Pb(II)NaA分子筛膜@Fe0固定床上的去除动力学. 环境科学学报, 2020, 40(9): 3259-3268.

(2) 刘剑, 王若瑄, 鄢瑛, 张会平, 易正戟*. Fe-NaA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催化湿式H2O2催化氧化甲基橙溶液.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9(8): 2543-2549.

(3) Zhengji Yi, Jian Liu*, Rongying Zeng, Xing Liu, Jiumei Long and Binyan Huang. Removal of uranium(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Camellia oleifera shell-based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equilibrium,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82(11): 2592-2602.

(4) Zheng-ji Yi, Jun Yao*, Mi-jia Zhu, Hui-lun Chen, Fei Wang, Xing Liu. Bio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eratophyllum demersum biomass for removal of uranium(VI) from an aqueous solution.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17, 313:19–27.

(5) Zheng-ji Yi, Jun Yao*, Mi-jia Zhu, Hui-lun Chen, Fei Wang and Xing Liu. Uranium biosorpt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the submerged aquatic plant Hydrilla verticillat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75(6): 1332-1341.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苏ICP备200311XX号-x